上交所或受影响 国内主要券商加速赴港上市 (上交所或受影响的股票)
期货制度是金融市场中一种至关重要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它允许投资者在未来某个约定时间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标的资产。期货合约的核心在于承诺在未来交割日期对标的资产进行交割,这种约定有助于投资者规避风险、锁定价格和增加市场流动性。
果然1拆8!阿里巴巴敲定拆细比例 剑指回港上市?在美股价涨声响应
7月15日晚上9点,阿里巴巴在香港时代广场办公室举行股东会议,据时报君拿到的会议资料显示,本次股东大会主要围绕三点进行: 1、普通股数量从现在的40亿股扩大至320亿股,即股份1拆8; 2、选举4位董事; 3、批准任命普华永道为公司会计师审计机构。 但此次股东大会最受人关注的则是阿里巴巴何时回香港上市,时间表是否确定,拟集资金额等。 阿里巴巴确定1股拆8股 昨日阿里巴巴在港举行年度股东会议,会议上,公司提议的将其股份1拆8,计划将普通股数量从现在的40亿股扩大至320亿股已获批,并将在2020年7月15日前进行拆股。 阿里巴巴认为此举会增加未来筹资活动的灵活性,包括发行新股。 海通国际投资策略执行董事梁冠业认为,阿里巴巴的拆股有利于公司以每手较低价格发行,对于未来香港的投资者来说,尤其是散户投资者来说是利好,直接降低了入场门槛,与此同时这样的拆股有利于增加阿里巴巴股票的流动性。 据现场参加股东大会的投资机构表示,对于认购阿里巴巴有兴趣,但是并不会太关心其拆股。 相较于散户关心入场门槛即每手多少钱来说,机构投资者更关心阿里巴巴最后在港上市的估值。 截至美股收盘,阿里巴巴上涨2.62%,股价为173.50美元,总市值4483亿美元。 若以此最新股价计算,每1股拆8股,拆股后的股价将变为21.69美元。 资料显示,阿里巴巴2014年9月19日在美上市,在美发行的是存托凭证(DR),每一份DR和基础证券的兑换比例为1:1,也就是一份DR就相当于1股阿里巴巴股票。 Wind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在美发行价为68美元,上市首日大涨38.07%。 其股价在2015年经历过一段低迷期,一度跌破发行价,最低触及57.20美元。 但此后却迎来持续上涨,至2018年二季度突破200美元。 阿里巴巴目前173.5美元的股价在228只中概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网易(网易在美也是以DR形式挂牌,截至其DR最新价为256.24美元),阿里的这一股价在全部美股中也处于较高的水平。 因此,从每一股绝对价格来看,阿里巴巴有动力拆细股份。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阿里此举是为回香港上市作准备,但阿里方面对此表示不予置评。 数据显示,港交所上市公司中,目前股价最高的为腾讯控股,为360.8港元。 若阿里巴巴拆股后在港上市,按当前股价计算,约为169.18港元,可排在港股第六,位居腾讯控股、香港交易所、万邦投资、恒生银行、保诚之后。 不过从消息面上看,阿里相关概念股并未受影响,阿里影业昨日涨跌持平,报1.58港元,成交额1094万港元,总市值421亿港元,阿里 健康 微涨2.1%,报7.3港元,总市值877亿港元,高鑫零售涨2.3%,报7.55港元,总市值720亿港元。 此次股东大会除了拆股方案外,阿里巴巴集团也会重选4名董事,包括香港前特首董建华、雅虎创办人杨致远、雀巢集团前执行副总裁龚万仁及被称为“马云接班人”的阿里巴巴行政总裁张勇,而张勇是这次唯一一位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团队提名的董事。 阿里战略投资部迎新“掌门人”,或为回港上市作铺垫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阿里除了将股价拆细为上市作准备以外,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架构调整迎来新一任“掌门人”也可能是回港上市的另一个信号。 今年6月18日,阿里巴巴集团对外宣布,阿里新一轮面向未来的组织升级,其中阿里巴巴集团CFO武卫兼任集团战略投资部负责人,实现战略投资业务与财务体系一体化,而此前负责该项业务的阿里集团副主席蔡崇信将继续协助武卫,帮助投资团队更好地成长。 武卫自2007年7月起加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进入阿里巴巴的第一年,武卫参与了阿里B2B子公司赴港上市工作;此后,她又在2012年参与主持了该上市子公司的私有化进程。 2013年5月起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FO,是阿里13名女合伙人中颇为低调的一位。 天眼查资料显示,武卫目前通过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间接持有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其还在68家阿里相关企业担任、或曾任高管。 其中,武卫曾担任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公司董事,该公司目前持有“饿了么”主要运作平台公司“上海拉扎斯信息 科技 ”100%股权。 武卫此前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以饿了么的为代表的本地服务、菜鸟的物流网络建设、云计算、Lazada的国际化布局已经初具规模,未来将成为阿里巴巴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募资额缩水过半?募资所得或用与美团竞争 此前就有消息称,阿里正在与财务顾问就赴港上市进行秘密合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在香港提交上市申请,预计募资200亿美元。 香港某外资投行人士此前就对时报君表示,阿里回港上市是大概率事件,同股不同权的大门早已打开。 然而,港股IPO市场活跃度远逊于去年,这也影响了一些正在申请香港上市的公司计划,据悉,出于对港股市场不景气的考虑,阿里巴巴集团将下调上市募资额度至100亿美元,相比之前传闻募资额缩水过半,但昨日股东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并未对此发表意见。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阿里来港第二上市,集资所得金额可补助饿了么与美团点评外卖及 旅游 业务的“价格战”竞争。 去年6月份美团在港交所披露招股书时,饿了么曾高调宣布计划暑假期间投入30亿元人民币,在用户补贴及市场营销上,彼时外界认为外卖市场可能迎来又一次补贴战争,艾媒咨询今年4月底发布《2018-2019中国在线外卖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饿了么和美团在一二线城市的竞争更趋激烈——2018年,一二线城市订单份额分布中,饿了么份额已经达到47.4%,两者之间份额已经持平。 回港时间仍待定 根据港交所去年生效的上市新制,指引信提到,境外上市公司如果有意在港作第二上市,可按情况获准以保密形式呈交资料存盘(confidential filing)。 一般而言,公司申请发行新股上市,需要递交并在港交所网页上载公司招股文件的申请版本,通过上市聆讯之后,则需要上载“聆讯后数据集”。 至于第二上市的公司,就毋须上载申请版本,而是直接等待通过上市聆讯后,才递交“聆讯后数据集”。 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于6月中旬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计划9月底挂牌。 但本次股东会议上阿里并未透露回港上市时间表。 至于阿里巴巴为何拟回香港上市,时报君采访多位香港券商分析师,他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回港上市能够进一步完善阿里巴巴的融资渠道,提高流动性。 2019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净利润876亿元,账面现金1985亿元,虽说阿里巴巴并不缺钱,但未雨绸缪总是要的,尤其是阿里目前仍在四处投资,新零售、智能云计算,海外业务等都处于扩张阶段。 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阿里系投资上市公司速度加快,今年3月,阿里巴巴46.6亿元认购申通物流,此前已投资中通、圆通。 5月15日,红星美凯龙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红星控股成功发行可交换债,以人民币43.59亿元被阿里巴巴全额认购,如可交换债换股后,阿里巴巴将获得红星美凯龙占总股本比例约10%的A股股份。 5月17日,阿里网络斥资35.95亿元入股千方 科技 ,交易完成后,阿里网络将成为千方 科技 第二大股东。 2、 紧张的外部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通过新增融资渠道来主动分散风险,以免陷入被动。 3、 香港去年4月底启动上市制度改革,解决了同股不同权问题,同时也欢迎已上市企业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不仅如此,同股不同权公司预计在2019年年中被纳入港股通,也就是说,只要阿里在港上市,就有机会接触到内地投资者。 花旗:阿里回归有利港交所,日成交量可能增加10%-15% 花旗日前发表报告称,若阿里顺利回港上市,将有望成为2010年后香港最大型新股,进而推高港交所的日均成交量,长远可带动港交所盈利,有机会令其每股纯利可录的中单位数升幅。 花旗认为,如果市场对阿里巴巴的兴趣与腾讯相若,港交所的日均成交量有望因而增加10%至15%。 摩根士丹利认为,如果阿里成功在港上市,并改善其估值及流通量,或令更多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考虑来港第二上市,带动港交所成为吸引新经济公司的上市之地。 至于中概股回港第二上市可否纳入港股通,李小加表示港股通有既定规则,大方向是“好公司会逐渐纳入”,但具体每类公司什么时候纳入、纳入的条件和形式等,均须两地交易所沟通商讨,“市场认为该发生的事情都会发生,只是时间和形式”。 他强调,有信心不代表已有定案,“一件一件往前走”。 他重申同股不同权公司纳入港股通时间表仍是“年中”,没有变化。 本文源自证券时报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
我国股票市场近期动向以及其原因(宏观)
2007年一季度,境内股票市场出现了大幅震荡的走势,其间曾数次发生非理性暴跌现象,但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在强势震荡中也屡创新高。 这种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和政策诱因。 导致一季度股票市场震荡的多重因素股票市场大幅震荡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譬如一些已被证明为谣言的政策“利空”传闻,如预期政府将对股票投资收入征收资本利得税等。 但最为根本的原因是2006年以来股票市场涨幅偏快,股指已经出现阶段性高估,市场客观上需要进行调整以消化获利盘。 其次是3月18日央行加息前监管层政策走向不够明朗导致部分机构资金离场观望。 前期股市涨幅偏快,股指出现阶段性高估。 继2006年沪深股指大幅上涨之后,2007年初,股票指数继续快速上扬,2007年1月份,上证指数上涨14.14%。 1月下旬,在大盘进入3000点敏感区之后,全部A股以2005年业绩计算的静态市盈率和以最近12个月业绩计算的动态市盈率分别达到43倍和33倍。 而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香港恒生指数、巴西圣保罗交易所指数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7.23、15.65和12.38倍,其他国际股票市场指数的静态和动态市盈率也低于境内A股市场。 因此,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在上证指数达到3000点之后,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出现阶段性的高估现象。 阶段性高估的直接结果是:在没有实质性的利好出台之前,股票市场处于“高处不胜寒”的不稳定状态。 境内股市与周边股市联动性增强。 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2月份以来,沪深股市与欧美等股票市场的相关度日渐增强。 2月27日沪深股市大跌之后,美国道琼斯指数随后大跌400点,下跌3.29%;新兴市场股市周三开盘后多有3~7%的跌幅;欧洲、日本等主要股市也纷纷大跌。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外贸依存度的不断增加,境内经济与境外经济的连通性逐渐增强,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自然会逐渐对这种连通性做出反应。 二是在境内境外同时上市的中资公司逐渐增多,其股价的联动效应导致境内外股票市场的互动程度增加,境内股票市场的走势将更多地受到境外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股权分置改革限售部分解禁流通对股指上行形成压力。 从2005年4月份股权分置改革推行后,截至2007年3月末,沪深两市共有12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完成股改。 股权分置改革规定,原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份自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在12个月内不得上市交易或转让;持股量超过5%的非流通股股东,可以在满足减持条件后的一年内减持5%的股份。 根据上述规定,2007年全年即将解禁的股份达到908亿份,流通市值大约为1万亿元,相当于当前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的30%左右。 在短期内,这些解禁流通的股份的抛压和潜在抛压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股票市场和相关个股的上行走势。 出于预防性动机,部分机构逐渐减仓。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2月底,以基金、QFII、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在银行托管专户的A股市值半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截至2007年2月28日,机构在银行托管专户合计持有A股市值达.72亿元,比1月底持有的.18亿元,减少412.46亿元。 这是自2006年8月份以来,基金、QFII与保险三大投资机构A股市值首次出现下降。 这意味着,2007年前2个月,机构投资者减持了一定仓位的股票。 减持的原因之一是机构投资者出于预防性动机和谨慎性原则主动减持;原因之二是部分基金投资者非理性赎回导致基金被迫减持部分股票。 机构减持情况也进一步解释了机构投资者2006年度重仓的大盘蓝筹股表现不佳的原因。 此外,据媒体报道,大量私募基金在一季度大幅减仓,也是导致股市震荡的重要原因。 此外,1季度股票市场大幅震荡也与3月18日之前监管层政策走向不明朗密切相关。 2007年初,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增长等各项指标创近年来新高,市场普遍担心下一步监管层会出台防范经济过热的调控措施,因此心态趋于谨慎。 加之股票市场阶段性高估导致“市场泡沫论”重新抬头,市场谣传政府将对股票投资收入征收资本利得税等一系列消息面的“利空”因素互相叠加,直接导致了两次暴跌现象的发生。 震荡为何不改股票指数上行态势纵观一季度股市,尽管一度出现深幅下挫,但市场依然在2600-2700点位表现出较强的支撑。 随着3月18日加息政策的出台,市场利空出尽,大盘在3月19日突破3000点并逐渐站稳,并在3月26日突破3100点,在3月29日盘中突破3200点。 股票指数在大幅震荡之后不改上行走势,其主要原因在于1季度中后期,宏观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基本面因素的利好推动。 流动性充裕导致资金推动情况持续。 2007年2月末,人民币存贷差依然保持在11万亿的高位。 2007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顺差达到396.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加。 外贸顺差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互相交织,导致外汇占款继续上升,同时境外资金继续进入中国市场,流动性持续充裕,这种局面的存在导致后续资金源源不断进场。 与此同时,市场普遍预期,如果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继续加快的话,贸易顺差和外汇占款大幅上升的态势不会得到根本扭转,流动性将继续增加。 流动性充裕本身和流动性持续增加的预期在市场上体现为:只要大盘跌就有资金建仓。 例如2月27日股票暴跌后的第二个交易日,股票市场便强劲反弹。 相关数据也证明了流动性充裕导致资金正在不断流入股市:2007年一季度,股票市场二级市场累计净流入资金接近8000亿元;A股市场3月末流通市值达到亿元,较上月增长15%。 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预期。 2007年1月1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该办法规定,“要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条件成熟的要争取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也要将优质主营业务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进一步把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随后,中央企业加快了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的步伐,部分中央企业已经完成了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 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超过预期。 根据3月份公布的信贷、投资以及工业增长等最新宏观数据, 2007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4.7%,增速创2004年以来新高;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8.5%,增速亦为近年来高点;2007年2月末,M2增长达到17.8%,超过央行年初既定目标,N1增长21%,增速创2004年以来新高;2007年前两个月合计,金融体系新增人民币贷款9814亿元,同比多增2600亿元左右;2007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6.51,比上年同期提高20.65点。 数据说明,2007年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这也有效提升了投资者信心。 宏观经济的继续走强在微观层面上的反映即为,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超过预期,继续推动市场估值水平上升。 截至2007年3月23日,从已经公布的436家上市公司的年报看,97.71%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80.73%的上市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实现增长,全面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据统计,已经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税后利润合计同比增长62.63%,加权每股收益为0.2422元,同比增长44.03%。 新基金发行提速,储蓄继续向股市转移。 截至2007年4月2日,当年共发行(含正在发行)开放式基金15支,发行总额累计1007.4亿元,平均发行额度为83.95亿元。 且从3月份开始,新基金发行呈逐渐加速之态势。 数据显示,1月、2月份分别仅发行3支和2支基金,而3月份,证监会已批准新发行基金共计10支,发行总额度将超过700亿元。 新基金的陆续建仓行为推动了大盘蓝筹股,特别是市盈率相对较低的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板块的反弹。 与新基金发行提速相关联的是,储蓄资金继续出现向股市转移的客观趋势。 这种客观趋势首先体现在,存款增速继续下降,同比少增较为显著。 该趋势也反映为股票市场开户数快速增加。 2007年2月末,股票市场开户数为8323.2万户,较上月增加127万户。 2007年前2个月合计,股票市场新开户数为469万户,增幅为近年来新高。 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07年第一季度调查数据也验证了居民储蓄存款向股市转移的主观意愿增强。 数据显示,在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中,“基金”占比从上季度的10%跃升至16.7%,刷新历史记录,分别比上季和去年同期提高6.7和12.7个百分点,“股票”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 调查同时显示,尽管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仍为储蓄存款,但持这种看法的居民比例连续三个季度下降,本季更是降至59.4%,为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下一阶段股票市场走势3月下旬,在大盘蓝筹股重新崛起的同时,前期领涨的ST板块开始出现群体性下挫,这意味着股票市场正在重回价值型投资的轨道。 预计下一阶段,股票市场将继续保持震荡上行的态势,但震荡的幅度将小于第一季度。 市场信心继续增强,股票市场总体上将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一是2007年宏观经济和工业利润增长将稳步上升,稳定的盈利增长将推动股票市场估值稳步提高;二是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将难以改变。 持续的资金流入将有效缓解偏紧的货币政策、非流通股解禁的影响;三是政策预期逐渐明朗。 由于3月18日央行已经提高利率,因此未来几个月市场出现金融政策利空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且会计准则变化以及“两税合一”政策将继续增加上市公司账面利润。 四是市场监管环境更加严格。 如证监会先后对贤成实业、杭萧钢构两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上交所安排沪市S股公司集体提示风险,国信证券等6家券商又在管理层的授意下集中澄清借壳上市传闻。 五是资产注入有助于降低股指泡沫。 预计2007年中央企业整合力度将继续加大,中央企业母公司通过资产注入增厚上市公司每股资产的意愿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安全边际继续提高。 六是海外大盘“红筹股”的回归将继续增强境内资本市场的稳定性。 股指期货出台前后可能还会出现震荡走势。 根据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经验,在股指期货出台之后,股票市场往往短期内会出现震荡走势。 例如,1986年9月,日本推出NIKKEI225指数期货,10月份,NIKKEI225指数从点下挫到点;1984年5月,英国国际金融交易所推出FTSE100指数期货,6月份,FTSE100指数一度从1100点下探至994点;1982年4月,纽约证券交易所推出S&P500指数期货,S&P500指数在7月、8月份最低下探至103点。 因此,如果2007年6月份我国推出股指期货,鉴于股票指数已经处于历史高位,股票市场将可能会再次出现震荡行情。 但同样根据国际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股指期货并不能改变股票市场长期向上的走势。 对商业银行而言,一要关注储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动向,发展证券市场类中间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二要防范企业和个人利用贷款资金炒股。
21深度丨蚂蚁“A+H”上市突然被缓 是否引发金融科技估值重估?
在即将上市的前夜,蚂蚁集团(、)IPO计划突然被缓。
11月3日晚,上交所、蚂蚁集团先后公告,蚂蚁集团将暂缓在上交所科创板、港交所上市。
被缓上市的原因是: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及执行董事长、总经理被监管约谈以及金融 科技 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事项,可能会使得蚂蚁集团不符合相关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无论从哪个维度,蚂蚁集团上市及暂缓上市,都将是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该公司此前估值创下A股最高,原本有望创下史上最大IPO记录,打新冻结资金高达惊人的20万亿!
但暂缓上市计划,蚂蚁集团将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规模高达20万亿的打新资金如何退回,一些基金公司已发行蚂蚁相关上市基金如何处置。
更重要的是,市场人士担忧,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会否引发金融 科技 公司估值重估,从而深刻改变整个产业的运营逻辑。
而这一切,都随着今晚的公告,成为接下来市场要解决的问题。
11月3日晚,上交所发布《关于暂缓蚂蚁 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
上交所称,蚂蚁 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申请于11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近日,蚂蚁集团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蚂蚁集团也报告所处的金融 科技 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集团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上交所表示,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条等规定,并征询保荐机构的意见,决定蚂蚁集团公司暂缓上市。蚂蚁集团及保荐人应当依照规定作出公告,说明重大事项相关情况及蚂蚁集团将暂缓上市。
当晚,蚂蚁集团公告,今天接获中国内地相关监管机构的通知,由于实际控制人及执行董事长、总经理被监管约谈以及金融 科技 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事项,可能会使得蚂蚁集团不符合相关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因此决定暂缓A股于科创版上市。同时进行的H股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版上市亦将暂缓。
对于接下来的发展,有投行人士指出,以重大政策变化的会后事项为由,毕竟属于对公司经营和投资者投资有重大影响的事情,有必要认真研究充分披露。“补充披露后可以再上市。”
所谓“金融 科技 监管环境发生变化”,或与在IPO上市前夕,蚂蚁集团被四大监管部门联合约谈有关。
11月2日晚,证监会发布消息称,今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对此,蚂蚁集团并未详细披露,而是只对媒体回应:“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26条,中国证监会作出注册决定后、发行人股票上市交易前,发行人应当及时更新信息披露文件内容,财务报表过期的,发行人应当补充财务会计报告等文件;保荐人及证券服务机构应当持续履行尽职调查职责;发生重大事项的,发行人、保荐人应当及时向交易所报告。交易所应当对上述事项及时处理,发现发行人存在重大事项影响发行条件、上市条件的,应当出具明确意见并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报告。
在监管环境变化上,11月2日,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监管范围涉及蚂蚁两款核心贷款产品——花呗、借呗。
上周六10月31日,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表示,市场低估了周末金融委会议的表态,即“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今年10月,央行连续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将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新增纳入监管职责。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指出,像蚂蚁这类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如经国务院金融委认定,也可能既要受到金融控股公司办法的约束,又要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多位市场人士表示,若金融 科技 监管环境继续变化,最悲观的预期是金融 科技 估值重估,不排除金融 科技 泡沫破裂的可能性。
此前公布的发行价测算,蚂蚁总市值达2.1万亿元,刷新A股上市公司的最大市值。
此前10月26日,上交所公告显示,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2.1万亿元,较此前多家投行预测的约2.5万亿-3万亿元,折让幅度约20%-30%。港股的发行价也于同日公布,为80港元,刨除汇率影响后与A股基本持平。
有分析师表示,监管风险是金融 科技 公司的最大风险因素。虽然大多数投资者对金融 科技 增长还抱有信心,但未来估值前景要重新审视所作。
此前,一位香港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相当于指名道姓大型互联网企业,表面看拉高了门槛利好蚂蚁等头部玩家。但实际上意味着,长期想象空间受限了,而互联网估值是靠未来前景预期来判断的。阿里巴巴、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会受影响。”
有金融 科技 公司人士表示,蚂蚁、京东等等待IPO的金融 科技 公司等一直比较排斥金融估值。比如银行估值是看市净率(PB),而互联网公司估值更多看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率等情况。
对于上交所暂缓蚂蚁集团上市,一位大型基金投资人士表示,虽然蚂蚁集团推迟上市,市场对此毫无预期。但分析其原因,可能跟大型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将加强监管有关,若互联网金融监管大力度加强,这个时候上市,将会提高后续金融 科技 严监管的难度。
此外,若金融 科技 公司严监管继续加强,市场对金融 科技 公司估值重估,股价不断下跌,就会“套牢”很多投资者,从中小投资者保护角度来说,可能暂缓上市会更好些,避免上市以后就是一直下跌套牢的情况出现。
若按此逻辑,从蚂蚁集团打新中签结果可见一斑。
蚂蚁集团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蚂蚁将在A股发行不超过16.7亿股的新股,其中初始战略配售股票数13.4亿股,供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打新”股票数3.34亿股(绿鞋机制前)。按照每股发行价格计算,绿鞋前A股募资总规模为1150亿元,其中面向A股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打新”规模超过220亿元。
10月29日,蚂蚁集团披露发行申购情况及中签率公告显示,在回拨机制启动后,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为0.%。本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约516万户,创下科创板新高;申购金额合计超19万亿,也刷新了A股纪录。10月30日中午,蚂蚁集团,蚂蚁H股已经获得近150万人认购,冻结资金近1.3万亿港元,双双打破H股纪录。也即,如果A+H两市合计,有666万户、超20万亿人民币的资金将参与蚂蚁打新。
由于蚂蚁集团此前已完成IPO上市的所有手续,只待明日上市。上市前夜突然被暂缓IPO计划,为 历史 罕见的案例。
上一个类似案例发生在2010年4月。彼时,湖南胜景山河公司即将登陆深交所的前夜,有媒体发文称其招股书披露不实,涉嫌虚增销售收入等情况,监管紧急叫停,公司申请暂缓上市。此后2011年4月,胜景山河公司二次过会被否,成为继宁波立立电子、苏州恒久后,中国证券史上第三家“募集资金到位、但IPO最终被否”的拟上市公司。
此次蚂蚁集团暂缓上市,虽然已是注册制下的中国证券市场,但围绕其上市,仍有诸多后续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打新资金如何退回。
蚂蚁集团公告称,将尽快公布有关暂缓H股上市及退回申请股款的进一步详情。一位投资人表示,重仓了蚂蚁集团上市打新,现在也不知道打新资金怎么办。此前,蚂蚁集团港股打新火热,甚至有港股券商系统因此一度崩了。蚂蚁集团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国际配售部分也因申购火热,提前2天结束申购,创下港股市场新纪录。
二是,围绕蚂蚁集团上市,一些基金公司已发行蚂蚁相关上市基金。 “现在这些基金后续怎么办,我们也不知道。公司领导也在打听。”一位公募基金投资经理说。
根据《证券法》第24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对已作出的证券发行注册的决定,发现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法定程序,尚未发行证券的,应当予以撤销,停止发行。已经发行尚未上市的,撤销发行注册决定,发行人应当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证券持有人;发行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保荐人,应当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由于此次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是上交所公告决定,发布《关于暂缓蚂蚁 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
那么,蚂蚁集团应当应当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证券持有人。此外,蚂蚁集团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保荐人,应当与发行人承担连带责任,是否处罚“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例外条款,仍待观察。
蚂蚁中签者怎么办?155万港股投资者或损失利息逾4亿港元,个别欲索赔
蚂蚁官方回应暂缓上市:致歉并“拥抱监管”
蚂蚁集团暂缓科创板上市,投行人士称:补充披露后可以再上市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彰显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坚定决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